Omicron在全球肆虐後,才開始由美國CDC,建議在高風險區域佩戴N95口罩?
為什麼在SARS期間,全台搶N95搶到斷貨,這次疫情期間,一開始各國與台灣都不再針對防護建議戴N95,直到現在Omicron在全球肆虐後,才開始由美國CDC,建議在高風險區域佩戴N95口罩呢?
先不管另一派與病毒共存的說法,因為這是基植於疫情守不住的情況下,且疫苗普及率已經達到一定水準。除此之外,要有心理準備,沒辦法打疫苗的小孩與幼童住院率會提高的前提。相信以目前的台灣,還不需要對病毒低頭。
以下幾點,是我們評估美國改變建議的可能原因:1. 美國當地N95安全庫存量已足夠2. 一般醫療口罩使用方式不當且無抗血液穿透能力。3. 一般醫療口罩針對病毒的有效防護效果有限。
針對第一點:美國當地N95安全庫存足夠,較不會發生當地民眾搶購,反倒排擠到醫療人員不夠使用的情形。在台灣,目前國家N95庫存量大約在一千萬片左右,如果全台灣人民都改戴N95,很明顯會排擠到實際需要的第一線人員。
針對第二點:在2018年,我們介紹過台灣一級與二級手術房醫療口罩的分別。其中一個最大的重點,就是有沒有抗血液噴濺這點。市面上九成醫療口罩,都無法通過,也代表著,當病毒附著在口水噴灑至其他戴口罩的人臉上時,有一定的機率可以穿透至第三層與人臉有所接觸。若選用二級手術等級醫療口罩,針對噴濺的得病風險的確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。
不過要注意的事,因為疫情趨緩,大部分人員在使用同一片口罩的重覆使用率己經從日拋改為周拋了。請記住,目前市面上,就連3M N95,也沒有針對口罩表面加上抗菌抗病毒層(我們先不討論市面上一堆加了可是可能對人體有更大潛在危害這點),因此還是建議大家,若出入高風險場域,不需要為了省錢捨不得更換佩帶過的口罩。
最後一點,我們要先解釋,一般病毒的尺寸大約在PM 0.1左右(這裡使用和PM2.5相同的單位讓大家熟悉),一般最常見的台灣醫療口罩檢測標準為PM3(BFE),單就數字來看,較病毒大小大了30倍左右,那為什麼還能有效防護之前幾波的疫情呢? 主要原因,在於大部分的病毒傳播,多是透過體液附著的方式傳播,也就是說,只要擋的住口水,就能擋的住大部分的病毒。那為什麼這次Omicron,明明大家都應該有乖乖戴好口罩,還是有人不幸中標呢? 除了接觸傳染的可能,與之前一點,提到的體液穿透和口罩更換頻度不夠的原因以外,更重要的部分,在於此次變種病毒的傳播性太強,就算只是數量偏少的病毒量,都有機會傳染給下一個宿主。這也是為何美國CDC會建議要佩戴N95的主要原因之一,有乖乖看前一篇文章的朋友,應該知道,N95的測試顆粒大小,是PM0.075(病毒大小為PM0.1左右),隔離效果大於95%。
那台灣醫療口罩,有沒有此種高階要求的標準存在呢? 答案是有的,就是二級外科手術D2口罩。我們也針對此點,做了一張簡易世界各國高階醫療口罩的比較表於附件。大家可以和N95的比較表一同參考。
陳時中表示,不建議非醫療高風險人員佩戴N95口罩,提出的原因有二:
1. 能不能戴得住?在日常生活有沒有辦法戴?是一個考慮跟衡量的點。
2. 若大家都來戴,國內N95會不夠。
N95一直以來都是建議的安全選擇之一 (如果長時間戴的住的話)。
做個小結:
- 口罩要能戴的住才是重點
- 戴的住又能有N95的過濾功效更好
- 有N95過濾效果又能抗血液穿透更安心
- 表面抗菌抗病毒,降低感染風險才能真正放心
- 有二級外科手術D2認證的 #抑菌 口罩全台只有一家
#成功大學研發能量
#覓特平面抑菌N95口罩
#真的有看完全部能舉個手讓小編知道嗎?
www.meet-tec.com